少数民族的特色住房有哪些

(分钟前 更新) 377 3760

最新回答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德钦藏族的“土库房”
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靠外一侧有明显收分。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一尺等于45至47厘米)。因此,土库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网作为建筑平面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列。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二层9.5尺;三层7.5至8尺。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寸之间。
每户均在二楼设存放粮食的粮仓一处或两处。并且,粮仓一律用井干式结构,认为井干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食最为安全可靠。该井干式粮仓显露在外墙面上,增加了外墙面色泽和质感的对比变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视白、红两色。这与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环境有直接联系。在涂料的使用上,红色只能用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生,用热血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而来的。生活、居住性的建筑外墙,只能用白色,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善良的本性。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坐落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相传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经累世重修扩建,至清顺治2年,达赖五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年,建成白宫部分。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错又建红宫部分。累计工程历时50余年,始具今日规模。
宫体部分可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设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库房、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气势磅礴,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色和藏汉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鄂伦春
仙人柱

“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民间建筑。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大门多向南开。锅台砌于中间的堂屋,通东西耳房火炕。住室的窗户有各种雕刻图案,最常见者为牡丹和莲花,纸糊的窗户有剪纸装饰。庭院内喜植果木点缀。建筑与装饰谐调一体,独具风格。
Yoyo030303 2024-05-08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首页 >  少数民族的特色住房有哪些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3507208824157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