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吊脚楼的构造是怎样的

(分钟前 更新) 215 8378

最新回答

吊脚楼也叫“吊楼”,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是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楼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形式。单吊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是在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四合水式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主要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在众多的吊脚楼中土家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以独具特色而著称。

土家族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房屋规模,小康户多为“五柱两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有“七柱四骑”和“四合天井”大院。一般人家多为一栋四排扇三间屋,也有六排扇五间屋的。四排扇三间屋的中间一大间叫“堂屋”,作供家神、祭祖先,迎宾客之用。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卧室或火炕,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以在前面其中的一间作火炕,伙房屋三分之二的面积铺上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土地面。后面一间作卧室用,父母住左边卧室,儿子媳妇住右边卧室。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晾晒衣物等。土家吊脚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高悬地面,楼上住人,楼下杂用,通风干燥,能防毒蛇野兽的危害。又因居高临下,便于户与户之间呼唤应答,还以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而独具一格。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侗家人采用自己独特的建筑工艺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等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吊脚楼。吊脚楼主体结构为两到三层,普通吊脚楼占地为一公亩,大一些的吊脚楼占地约为两公亩。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做饭之处。第三层楼上设有卧房。吊脚楼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宗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侗家吊脚楼除了精巧的设计,奇妙恢宏的布局外,它还富含侗家民俗文化。吊脚楼主体在中层设几个厅,中厅即堂屋是家族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的活动场所,供奉祖先与祭祀的地方;里厅用于一般的活动场所;外厅用于进出,几个厅之间分门相隔。侗族吊脚楼由于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被称为“民间收藏的宝藏”,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Lucy…黄小猪 2024-05-15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首页 >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吊脚楼的构造是怎样的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297698974609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