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开始中国建筑的斗拱就成纯装饰了一点实际用途都没有了吗

(分钟前 更新) 540 3487

最新回答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建筑局部术语,亦枓或斗栱,又称桁梧、栌栾。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辅作是对一朵斗拱或一朵斗拱中出跳层数的称谓,习称斗拱为铺作。一般安装于柱头的斗拱称柱头铺作,位于角柱上的斗拱称转角铺作,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补间铺作。自栌斗起,每铺一层构件,算一个铺作。栌斗算第一层辅作,其上的拱、昂各算一层辅作,位于昂上的耍头及衬枋头又各算一层辅作。故一朵斗拱出二跳称五辅作,出三跳称六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即栌栾。拱是弓形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支撑托架,组成一组斗拱,俗成为朵。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总之,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同时又兼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混凝土。

悠悠萋草心 2024-05-03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首页 >  从宋代开始中国建筑的斗拱就成纯装饰了一点实际用途都没有了吗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331149101257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