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有什么特产有什么风景写日记三百个

(分钟前 更新) 465 9068

最新回答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回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答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同时也是诗歌名,为海子的代表作之一。 日记的种类 纸本日记一般。国民日记,青年日记,少年日记,《越缦堂日记》,曾文正公日记。电子日记opendiary,blog,网上日记。阅读日记日知录,阅读日志。影像日记Yahoo相簿。文学日记蒂蒂日记,2003日记,2004日记,创作日记。旅游日记其它日记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小作品。 日记的写法 1、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
贪嘴森淼 2024-06-28
关于这个大桥的背后,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补充。提议建桥的历史要追踪到上世纪80年代了,84年建镇后的龙港在鳌江南翼开始飞速发展,但是一条水域的鸿沟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劲――交通上,当时的龙港既没有过境的国道,也没有省道,除了一条狭窄的道路通往县城灵溪之外,龙港事实是一座被封的城镇。于是在80年代末,已经初具规模的龙港便提议在这条江上建一座大桥,最佳的方案便是直接通往对岸的鳌城镇中心,然后与104国道接轨,建造大桥的全部费用由苍南县政府承担,但是骄傲的鳌江人拒绝了这一完全“不平等条约”。究其原因是当时还是富庶的鳌江人担忧龙港的崛起,认为建造大桥是把鳌江既有的优势流向了江南,给龙港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从而对自己在鳌江流域明星城市的地位造成巨大的威胁,于是建大桥的选址不得不定在现在咸园村的位置,通往北岸的钱仓镇,与104国道路接轨,也就是现在的龙港大桥。 10多年以后,随着龙港的进一步发展和鳌江的停滞不前,两座城镇的地位开始转换,无论是声誉和实力,龙港都已经超越了鳌江。而随着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座城镇之间的经济和生活的交融与沟通成了必然的趋势,而这时候,两岸建桥的呼声开始越来越高。这一次,主动提议要在两座城镇之间建造一座大桥却是鳌江镇。1992年,建造大桥的事宜正式出现在行政文件上,两镇的政府便着手开始桥梁选址以及建造方案等各项工作,但两地“联姻”的现实难题却摆在了面前,建桥也经历了反复的论证,可谓是一波三折。首先是建桥的选址,原本南边接壤的道路是定在龙港镇人民路,但是北面的鳌江不同意,因为大桥北面接壤的地方离鳌江主城区太远,是未开发之地,双方各为选址辩护,相持不下。其次便是桥名的争论,上面已经论述过了,不再重复。这两个问题最后在温州市政府的干涉下,才得到最终的解决。桥址选在龙港镇的文卫路,而鳌江方面是在新老城交界间,桥名定为瓯南大桥。第三,桥址和桥名定下之后,双方又在桥梁构造上有分歧。在桥的西面,鳌江有多个千吨级码头,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等其他一些特殊原因,桥高有所限制,因此将造成千吨船舶无法行驶。龙港政府提议将千吨级码头全部迁移至桥东侧,双方各出资一半,然而鳌江政府因为各方面原因,把一这方案否决了。再加上建造费用等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大桥便是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开启式桥型。还挂了个头衔――亚洲最大的开启式大桥。其实这个“最大”,是因为升降桥早已是淘汰的桥型,国内外大多数国家都不启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桥型弊端太多。最主要的弊端是,升降主桥后,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被迫被阻隔了。造成了交通上的极大不便利。 而事实上,大桥遗留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桥面不够宽,禁止大型及营运车辆行驶,只允许小型轿车行驶,这对两岸的经济融合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另外文卫路的拆迁问题由于高额的成本而被搁置,文卫生路没能拓宽,过往的车辆常在此堵住,影响了这条路的交通效率,造成极大的不便利。如果不能不能好好解决这些问题桥遗留的诸多弊端,可以想象的是,此后这座桥极有可能成一座废桥。 总之这一座建了15年的大桥,影射出的是行政决策上的低效率和典型小农意识。作为一个龙港,我为这座大桥感到悲哀
夜雨初晴999 2024-06-17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首页 >  鳌江有什么特产有什么风景写日记三百个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251269340515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