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概况是怎样的

(分钟前 更新) 474 9287

最新回答

昭陵是由唐代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

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形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刚建乾陵时,曾经架设过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长孙皇后先葬于玄宫,由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唐太宗在长孙皇后下葬后仍未下令拆除栈道,反而在栈道旁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让她们像长孙皇后仍然在世般那样工作。直到唐太宗入葬进昭陵,栈道才被拆除,使昭陵与外界隔绝开来。长孙皇后入葬的玄宫深75丈,有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由3000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都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根据我国史书《旧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玄宫的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也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高1.5米,宽0.6米,长11米,因此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而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

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靠着九嵕山的北麓,南高北低,用五层台阶组成,越往北伸张越宽,平坦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

司马门内列置了14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古人曾形容这些石像为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

后来发现的石像,都高不过6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实有眼窝深鼻梁高的人,有满头卷发的人,有在头上缠着辫子的人,有发型是头发中分向后梳拢的人,有戴头盔的人,但没有佩戴武器的人。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仅从这些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的雕刻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因为九嵕山绝佳的风水位置,围绕着昭陵还有着许多陪葬墓。据昭陵有碑及出土墓志记载:陪葬者可以享受国葬的规格,丧葬的费用由官府来出,有的官员可以立碑,有的赠米或布帛,有的赏赐衣物等。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这些陪葬陵中有为纪念战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李绩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犍山,阿史那社尔墓起冢象葱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还有皇帝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的人的陵墓,比如魏征的墓碑是唐太宗撰写的,李勋的墓碑是唐高宗撰写的。

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的艺术精品。墓内还有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花饰俊美的“三梁进德冠”,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三梁进德冠是唐太宗亲自设计的,一共只有三顶,专门用来赐予最有功的大臣。众多陪葬墓衬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加上各墓之前又有很多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点缀着陵园的景象,同时也寓意着唐太宗与臣子之间“荣辱与共,生死不忘”。

昭陵以其绝佳的风水位置,被誉为“天下名陵”,既是风水最好的帝陵,也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做梦的燕子 2024-06-30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首页 >  昭陵概况是怎样的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26999950408936 秒